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碳交易能力建设研讨会

  • 发布于 2012-02-14
  • 2412

2012210-11日,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碳交易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财政部CDM基金管理中心、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英国瑞碳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碳交易中介和咨询机构以及参与碳交易的企业等5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中科院研究生院科研处乔从丰处长到会对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祝贺,并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科研和教育发展。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等3种国际碳交易机制,我国许多企业也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淘金。当前,德班气候会议刚刚落下帷幕,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空前严峻。为了推进节能减排,确保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启动了碳交易试点,正在推进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预期2015年将形成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由于我国的碳市场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碳交易的标准、规则等制度建设和操作模式尚在摸索之中,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将可以为国内碳市场建设提供诸多借鉴之处。为了增强国内企业参与碳交易的能力,促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举办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CDM与中国的低碳发展、后京都时期CDM的动向与中国的对策、中国的碳交易实践、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构建四个议题展开了研讨。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CDM管理中心刘强副主任详细分析了中国的CDM项目现状和未来走向。财政部CDM基金管理中心温刚处长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功能定位和对中国低碳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CDM基金将发挥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创新型融资机制的作用,推动节能减排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的有贺健高研究员介绍了中日CDM项目企业调研结果,指出建立碳减排的双边抵消信用机制需谨慎,目前中日CDM项目遇到了技术转让程度低、缺乏MRV知识以及资金不足等困难。

后京都时期CDM的动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是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清华大学段茂盛教授介绍了德班气候大会以来关于后京都时期CDM走向的讨论。刘强指出,CDM的走向取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期望这种谈判在很短时间内取得各方一致接受的结果是不现实的,如果各国尤其是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能正确严肃对待气候变化的话,最终国际社会还是可能达成某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框架。英国瑞碳公司首席技术官郭军从碳金融的角度探讨了2012年之后CDM与中国的对策,指出新形势下应开发新的商务合作模式,双边协议开始抬头,认为国内碳交易需优先开发适合国情的、适应三可要求(可报告、可监测、可核实”, MRV碳交易方法学。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杨礼荣处长重点介绍了含氟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指出含氟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巨大,建议对相关行业的减排成本进行详细计算,合理选择成本-收益有效的减排方案。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科学中心石敏俊教授就中国的碳交易实践议题,介绍了从自愿减排交易、省级碳市场试点的建立到全国碳市场构建的进程和部署。北京环境交易所綦玖弘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张昭贵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碳交易实践。綦玖弘还介绍了北京环境交易开发的熊猫标准,希望为初生的中国碳市场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额,并通过鼓励对农村的投资来促进消除贫困的目标,实现减贫和减排的双减效果。

中国科学院的王文军、袁永娜、李自然分别探讨了国内碳市场交易机制、初始排放权分配、碳定价等问题。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重庆、四川等地的17家企业的代表们就国际碳交易的动向和国内碳交易市场构建问题,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是基于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承担的面向新市场机制的中国碳交易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举行的,该项目和研讨会得到了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的支持。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的跨行业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加深了碳交易的交流与理解,对于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的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